top of page

為甚麼需要長照

為衡量一個國家/地區人口老化程度之指標,即每100個65歲以上人口對14歲以下人口之比,指數越高,代表高老齡化情況越嚴重。

台灣人口老化問題越來越嚴重,內政部統計,104年全國老化指數92.18,平均每年增幅6%到7%,最快今年有可能突破指數100,代表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14歲以下人口。

老化指數

​幼年人口數

人口三段年齡組比率

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增長及少子化趨勢,我國人口高齡化程度愈趨明顯。近10年來我國生育率持續偏低,主計總處指出,14歲以下幼年人口數從94年11月426.9萬人,至104年11月僅319.3萬人,減少逾百萬人,占總人口數比例也從18.8%降為13.6%,10年間占比減少5.2個百分點。

從以上資料可以知道一個重要訊息:

台灣人口狀態處於快速老化,老人的相關政策及照護是一個必須且急需處理的一個問題。

以下資料來源皆為 : 內政部、新聞報導

扶養比

每100個工作年齡人口(15至64歲人口)所需負擔依賴人口(即14歲以下幼年人口及65歲以上老年人口),也稱為依賴人口指數,扶養比愈高,負擔也愈重。

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指出,過去近廿年台灣處於人口紅利期,十五歲至六十四歲工作年齡人口是被扶養人口的二倍,人口結構佳。但未來十年,台灣無可避免的,將面對人口快速變遷所帶來的危機,預計一一四年時,老人將是幼年人口的二倍以上,那就是「紅色警戒」了。

從圖表發現扶養比一路下降,到了民國101年的最低後開始呈現向上爬升的趨勢,由臺灣人口老化狀態可以發現一些隱憂:


1.工作年齡人口高峰已過
2.人口紅利即將結束
3.總人口即將負成長
4.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

 

就扶養比的趨勢來看,工作人口的負擔將越來越重,而人口老化使得老人照護議題十萬火急,再加上社會環境變化,經濟壓力大,大多家庭皆為雙薪家庭,因此家裡若有長輩需要照護,就會需要他人協助。

以下資料來源皆為 : 內政部、新聞報導

​長照小學堂

​第   一   次   申   請   就   上   手!

  隨著年齡的增加,我們遇見生命的誕生,也看見生命的衰老,帶來的經濟的壓力往往讓人無法看見生活的美好,我們的一生中,平均有7.3年的生活可能是需要他人的協助,被照顧者擔心拖累家人,照顧者面臨親情與現實的壓力也充滿矛盾,而台灣人口結構的改變,老人越來越多也越活越久,長期照護的需求也越來越多,關注並了解長照政策是每個人的功課。

為甚麼需要長照
申請條件
照護選擇
申請方式與服務
2.0差別

長照1.0

特色

◎緣起自2007

◎以在地老化為原則

◎發展普及長照資源

◎建構了許多居家、社區長照資源,讓大家了解除了請外籍看護、入住機構之外還有更多的選擇。

2.0將長照資源分     三級

   級:居家服務、日間照顧

   級:日間托老、複合型服務、各類長照服務單位

   級:村里辦公室、社區關還據點、老人服務中心

三個層級的資源互相串連、整合

1.0與2.0差別

  長照10年1.0,是2007年起推動的計畫,建構許多居家、社區長照資源,讓大家了解除了請外籍看護、入住機構,其實我們還有更多選擇。當家人有長照需要時,一通電話就會有專人到場評估依家人的需要提供包括照顧服務、居家護理、復健、喘息服務、交通接送、輔具服務、營養餐飲、機構服務的八大項服務。

缺點

◎只有25.6%的人知道

◎只開放四種人申請

65歲以上失能老人

55歲以上失能山地原民

50歲以上失能身障者

IADL失能獨居老人

◎服務給付缺乏彈性

◎照顧服務員缺乏

總結:預算少、限制多

以下資料來源皆為 : 內政部、新聞報導

失能者家人照護選擇

家人照顧:40萬(65.6%)


外籍看護:16萬(26.2%)


照護機構:5萬(8.2%)

資料來源: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

長期照護保險的必要性

1.每戶人口數下降:不婚、晚婚、少子化

2.老人顧老人壓力大:主要照顧者平均每天照顧14小時

3.婦女就業人口提高: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,家庭照顧人力減少

4.長壽少子沉重未來:2025進入高高齡社會(20%老人),失能率快速成長

5.人人皆有長照需求:國人平均一生約7.3年需要被長期照護

6.年輕失能的可怕:父母老、子女小、失能時間長,將耗費龐大金額

7.老人日常生活需協助:約17%的65歲以上老人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

申請長照2.0條件

50歲以上失智症患者

55歲以上平地原住民

49歲以下身心障礙者

65歲以上衰弱者

以下資料來源皆為 : 內政部、新聞報導

申請方式與服務

需要被照顧的人漸增,家庭照顧的功能減弱,再加上現在的家庭結構多為雙薪家庭,缺少任一收入都會是重大負擔。

以下資料來源皆為 : 內政部、新聞報導

以下資料來源皆為 : 內政部、新聞報導

bottom of page